制造業轉型過程中存在“四大挑戰”
在報告中,瞿金平院士用生動、平實的語言,從產品制造的地位與前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挑戰、關鍵制造技術及其發展、制造業自主創新與作用、創新驅動的制造業轉型等五個方面,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中國制造業在國際上所處的地位以及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瞿金平分析,中國制造業在轉型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挑戰:一方面是低端過剩、高端不足;同時,高端產業低端化;三是標準化、一體化落后,制造業中的高端標準欠缺;此外,廉價低質的現狀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一些關鍵材料、關鍵的零部件和核心系統,國產的質量和可靠性不是太高。他認為,制造業轉型升級不是單純的將人換成“機器”,如果產品不創新,核心技術未能突破,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是“新瓶裝舊酒”,難以提升價值。
通過智能化創新改造提高產品附加值
瞿金平院士特別針對機器人產業做了分析。據了解,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已超過8000家,其中200多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較小。很多中國機器人廠家每年的銷量都不到1000臺,難以覆蓋核心零部件的研發成本,部分國內機器人廠家只能在一些零部件生產領域求生存,相當一部分機器人企業處于虧損狀態。
數據顯示,2013年~2015年,中國已連續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銷量為6.6萬臺,同比增長16%,保有量為25.6萬臺。但是,中國機器人生產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偏低,而且存在小而散的情況。
瞿金平說,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不是單純的把過去給人干的活都給機器人干。“如果產品還是原來的產品,內涵沒有改變,只是省了一點人工,那產品還是無法實現高的附加值”。他強調,智能化的改造,應該結合兩點,一是智能化的裝備要強;二是產品本身要創新,核心技術要突破,“只有有了好的手段,才能做出好的產品。否則無法打開市場,也無法產生高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