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驅動: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下周召開
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將于12月6日至8日在南京舉辦。據介紹,本次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是由工信部和江蘇省共同主辦的國際性大會。值得一提的是,大會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發布國家十三五智能制造規劃。
據了解,大會主要包括:1個高層次專家咨詢會,大會期間召開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暨智能制造專家咨詢會議,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和企業家代表共28人出席會議;1個高峰論壇,活動期間將舉辦世界智能制造合作發展高峰論壇,由“主旨演講”、“國家戰略”論壇、“企業實踐”論壇、“產學研協同”論壇四部分組成;1個世界智能制造展覽會,組織全球智能制造領域領軍企業參展。此外,大會還將舉辦8個專題論壇和8個專項活動。
作為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智能制造展覽會吸引了谷歌、甲骨文、微軟、惠普、福特等世界500強企業。
前不久召開的第18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已掀起了智能制造風潮,參展規模和專業觀眾數量均創歷史新高。工博會首次在展會期間召開投資推介會,簽約了413億元項目。
行業動態:我國智能制造產業已達萬億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發達國家先后提出了新的制造發展計劃,我國也于2015年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是全面部署未來十年制造強國的戰略,提出短、中、期三步走的規劃和目標,明確提出全方位智能化轉型,并重點發展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十大戰略產業。分析人士認為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業由大轉強的核心戰略選擇。
我國制造總體規模已全球第一。在500多種工業產品中,我國已經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如粗鋼、水泥、發電設備、機床產量、造船完工量等。不過,中國制造業的世界第一更多體現在中低端產品的龐大產能基礎上,粗放式的產能擴張難以為繼。從國際上看,中國已經進入了國際產能供應的飽和區間 (20%-30%),從國內來看,我國制造業中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鋼鐵、電解鋁、平板玻璃、水泥等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十分突出,高度依賴資金和資源大規模投入,經濟效率明顯下降。
目前,我國智能制造產業尚處于初級發展期。《中國制造2025藍皮書(2016)》指出,我國智能制造行業還存在著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產業規模小,產業組織結構小、散、弱,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等問題。產業基礎非常薄弱,高檔和特種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高檔數控系統、機器人市場份額不到5%。大部分中國企業處于研發階段,僅16%的企業進入智能制造應用階段。智能制造水平較低,意味著后續發展潛力的巨大。
相關政策力度空前加大。除了《中國制造2025》將智能制造作為發展重心,相關部門還加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在資金上予以支持。日前,工信部表示,從去年6月聯合財政部啟動智能制造專項以來,已投入中央財政資金21.5億元,支持了93個重點項目。未來十年,圍繞 “中國制造2025”所部署的產業基金將達到5萬億元,而另有上千億元的科研基金將投入智能制造工程的研究中。
此外,自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以來,已有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安徽、重慶、河南、遼寧、四川、北京、廣東、黑龍江等在內的多個省區市出臺了具體的地方實施政策,這些地方成立了機器人、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與智能制造相關的聯盟,并出臺了相應的產業規劃。
在政策與需求的雙輪驅動下,我國智能制造產業已經邁入 “萬億時代”。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指出,2015年我國智能制造產值在1萬億左右,2020年有望超過3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