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沈陽市將實施國際化、區域一體化、城市空間優化、產業多元化和人的現代化五大發展戰略。
那么如何通過推動制造業智能化、高端化、服務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和優勢產業集群化,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呢?
沈陽市經信委副主任、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陳大為回答《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提問時稱,要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繼續開展制造業智能升級行動,
進一批制造業企業實施工廠和車間的智能化升級。開展服務型制造試點示范,推進沈陽機床i5戰略計劃實施,以創新設計為橋梁,立足制造,融入服務;鼓勵特變沈變、北方重工集中優勢資源,承攬設備成套、工程總承包(EPC)和交鑰匙工程;新松機器人探索多元化發展新路徑。
在裝備制造高端領域實現一批高端產品和重大技術產品突破,有效破解產能低端過剩和高端不足并存的矛盾,改善供給質量和效益,骨干龍頭企業的科技投入穩定提高。沈鼓集團通過海洋工程裝備天然氣液化用大型混合制冷壓縮機國產化研制項目,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FLNG機組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打破國際壟斷;加快沈陽中科腐蝕控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核電設施智能電化學去污技術及裝備研制;汽車產業加快產品換代升級。
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新型業態。實施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三年行動計劃,培育壯大沈飛民機、東軟醫療等龍頭企業,推進50個新興產業、25個新型業態項目建設。全力推進Q400飛機項目落地,實現航空產業從大部件轉包向飛機整機集成方向轉型。壯大機器人產業規模,機器人產業產值力爭突破90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高性能醫療器械及養老康復產品業優勢進一步集聚,啟動芯源300毫米晶圓單品處理設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智能化醫學影像設備研制平臺建成并實現異地協同研發,產值實現兩位數增長。
他認為,需要深入推進“兩化”融合,推動沈陽機床i5智能制造、中科院自動化所關鍵技術研發、航天云網的工業設計開發、美林數據的工業數據交易、昆侖數據的機器數據優化等“互聯網+工業”試點落地。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培育打造汽車及零部件、航空、輸變電裝備、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石化重礦裝備、高性能醫療器械及養老康復產品等千億產業鏈,逐個產業制定發展規劃,同步出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以新松智慧園、沈陽軟件園、東軟云基地等園區為載體,搭建研發設計、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平臺,對工業發展形成引領、支撐、帶動作用。
此外,陳大為指出,要創建國家軍民融合示范區,啟動航天十二院軍民融合技術轉移中心平臺建設,建設新松公司軍民融合特色園區等民參軍項目,實現軍民融合發展。實施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開展裝備制造業國際產能合作,支持重點企業開展國際工程總承包,鼓勵本地企業并購國外具有核心能力和核心資源企業。依托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促進“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