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從六個點和八個專項行動闡述了我國當前智能制造發展現狀和形勢,以及未來5年智能制造重點任務部署、實施的總體布局。
中國勞動力價格上漲推高生產成本,被認為是智能工業機器人快速推進生產和研發的原因之一。自2008年1月1日,新勞動法實施以來,中國各地上調了最低工資水平,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出現民工荒,中國人口紅利漸失,一些生產型企業開始外遷。
目前,由于國內人力成本的不斷上漲,勞動力就業思維的變化調整,一度以廉價代工形成的中國制造業產能優勢也開始松動,大有逐漸向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的趨勢。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表示,中國想靠大量出口拉動國內經濟的時代已經結束,所以定要將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作為下一輪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下一步的中國的制造業應該向著高端化、分層化、低碳化的工業發展,減少低端生產,增加高端生產。
實際上,我國的機器人研發起步并不晚,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宋曉剛介紹,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就開始研發機器人。1985年,工業機器人被列入了國家“七五”科技攻關計劃研究重點。1990年,工業噴漆機器人PJ-1如期完成,也是我國第一臺噴漆機器人。與此同時,其他幾種機器人的樣機也順利完成,并分別在一汽、二汽和南京汽車廠建立了自動噴漆生產線、駕駛室焊接線、弧焊工作站等作為應用示范點。
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起,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我國工業機器人又在實踐中邁進一大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點焊、弧焊、裝配、噴漆、切割、搬運、包裝碼垛等7種工業機器人產品相繼問世,還實施了100多項機器人應用工程、建立了20余個機器人產業化基地。
以現在的國內機器人應用來看,汽車、電子工業是主要的應用領域。但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工業機器人在軍事、精細外科和危險作業等領域的逐步展開,工業機器人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3年底,工信部出臺了《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工業機器人是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傳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先進技術于一體的自動化裝備,代表著未來智能裝備的發展方向。推進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和發展,對于改善勞動條件,提高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帶動相關學科發展和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工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并要求企業圍繞市場需求,選擇汽車、船舶、電子、民爆、國防軍工等重點領域進行突破核心技術。該意見同時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出3-5家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