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裝配流水線產生前提
(1)勞動分工理論的成形
對于一種勞動,比如說某個產品的組裝,沒有亞當.斯密勞動分工理論的話,動作就不可被標準化分解,只能是一個人操作所有的操作,這樣是無法發展為裝配流水線的。只有動作可以分解和標準化,裝配線的形成才有可能;
(2)零件的可互換性(公差的引入)
如果一個產品中的零件都是唯一和獨特的,就不存在在操作的重復性,自然就不能形成裝配流水線。那么只能是等待一個個特有的零件依次的單獨裝配。只有零件具有互換性,有公差的概念,一個合格零部件可以任意裝在對應的所有組件上,這是裝配流水線形成的第二個條件。
2.裝配線概念
由多個工位(工作站)組成,各個工位重復操作產品整體裝配中規定的部分作業,同時各個工位間相互關聯,組件依次順序通過各個工位,完成產品的整個裝配過程。
3.裝配線要點
工藝的整體性、拆分特點、布局運輸規劃、人機操作、員工動作、自動工程、線體節拍、線體平衡率、線體可優化率等
4.裝配線的種類
(1)手動裝配線
產品的整個裝配過程(包括所有裝配操作、物料從工位到裝配操作點、工位間組件的傳遞)都是操作員工手動完成的裝配過程,我們稱之為手動裝配線;
特點:很少的自動化設備,前期投入少,具有柔性。但是工位的操作時間會長,產品受限:僅適合體積小重量輕的產品操作。
(2)自動運輸裝配線
產品的整個裝配過程中工位間的傳遞操作是自動化設備完成,其它的(包括所有裝配操作、物料從工位到裝配操作點)是操作員工手動完成的裝配過程,我們稱之為自動運輸裝配線;
特點:需要自動化運輸設備的投入。但是工位的傳遞時間會減少,有利于提升產能,一般適用于大部分的產品裝配,不論規格、體積和重量。
(3)強制平衡裝配線
產品的整個裝配過程中,物料的傳遞是整條線體都在預設的自動運輸設備上完成,且裝配操作也是直接或間接的在傳送帶上完成;裝配過程是操作員工手動完成的裝配過程,我們稱之為強制平衡裝配線;
特點:因裝配過程在直接、間接在傳送帶上完成,所以需要操作員工必須在節拍時間內,將本工位的操作完成,否則就有未裝配好的組件流入下道工位,造成質量風險。
(4)半自動裝配線
產品的整個裝配過程中裝配的操作、工位間的傳遞操作都是自動化設備完成,物料從工位到裝配操作點是操作員工手動完成的裝配過程,我們稱之為半自動裝配線;
特點:裝配過程和傳遞都是設備完成,這就大大降低了手工作業,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力成本。
(5)自動裝配線
產品的整個裝配過程中裝配的操作、工位間的傳遞操作、物料從工位到裝配操作點都是自動化設備完成,設備完成代替了操作者,我們稱之為自動裝配線;
特點:高度的自動化,完全用設備取代了手工。
這類裝配線可以將整條線看成一臺設備,符合人機操作的優化邏輯。
5.裝配線上料形式
這里的上料指的是將所需物料上到每個工位工作臺的過程。物料來源可能是倉庫、線邊庫、物料超市等等。
為什么裝配線的工位需要周期性的上料:因為每個操作員工的操作區域是一定的,空間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一個批次的零件都在工位上,需要其它地方暫存這些零件,所以就存在著裝配線上料。
(1)操作員工上料
概念:由裝配線上各個工位上的操作員工給本工位上料的形式。
特點:不需要其他額外的人員加入,但是會有個關鍵性的致命缺陷:每個工位的操作時間以及整條裝配線會受影響(周期性的工位停頓導致時間變長),這樣導致了整條線的產能下降,所以現在很多企業都淘汰了這種模式。但確實也是一種上料方式;
(2)水蜘蛛上料形式
概念:增加一名單獨的員工(俗稱蜘蛛人)給裝配線上所有的工位按照一定的周期,定量上料。
需要有人員投入。但是整條線的節奏和產能不受上料的影響。能讓線體始終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
特點和需求:有個小前提:工位上需要多少料、能用多長時間,需要經過精確計算,否則就亂了。
上料員工也需要經過培訓,每個工位一次上多少料、上料路線、上料頻次。(能多條線結合,就能有效提高此員工的工作負荷)。現在很多企業采用的一種上料模式;
(3)物流直接到工位的上料形式
概念:由物流部門按照協調好的頻率、數量、路線直接將零部件上到工位上的操作。
不需要額外的線邊庫存等,取消不必要的搬運、二次運輸、面積、操作的浪費。
特點和需求:跨部門合作,需要精細的配合,而且物流部門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由于工位上能容數量有限,必然導致頻次的增加),可能還需要人員、設備的投入。優勢也很明顯:取消了很多的無價值的搬運、運輸、暫存、操作的浪費。這是將來更高效的生產流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