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生產的概念首次出現于1967年,由英國Molins公司首次研制出新型系統,用6臺模塊化結構的多工序數控機床組成。當時市場繁榮、競爭激烈,制造業需要更加先進的生產方式來滿足日益增長的生產要求,柔性生產應運而生。這個系統的推出,標志著人類工業史上”柔性制造“系統的正式誕生。
柔性生產的特點
柔性生產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快速”和“多樣化”。
在業界,柔性被定義為兩個方面:
一、生產能力的柔性反應能力,多指機器設備的小批量生產能力。
二、供應鏈的敏捷和精準的反應能力,從傳統的“以產定銷”模式轉變為“以銷定產”,要求廠商及時作出響應。
其優點是增強制造企業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縮短產品生產周期,提高設備利用率和員工勞動生產率,改善產品質量。
因此,它是一種具有旺盛需求和強大生命力的生產模式。
如何躍進柔性生產
從4個環節來考慮柔性生產,這將涉及到對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理解與應用。
1)感知:通過部署傳感器、攝像頭等硬件,使產線具有獲取數據的能力
2)分析:在將數據上傳到可信云平臺后,通常會形成具有交互能力的實時監控系統畫面,用來對數據進行理解與分析
3)決策:通過對數據建模,使能機器擁有推理分析的能力,將簡單的決策或指令交給機器來做
4)執行:柔性制造的基礎是設備和產線的自動化,自動化程度將極大影響柔性生產的發揮空間,是真正實現快速、高效生產要求的重要保障。
軟件和硬件,是如今柔性制造需要齊頭并進,同步破解的兩大難題。另外,自動化生產是減法思維,越簡單越穩定;而柔性制造既要做減法,也要做加法。一條生產線上,用盡量少的設備和工具,實現生產更多產品的可能。
互聯網+給供應鏈管理帶來巨大變革,讓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源源不斷深入制造業,甚至“零庫存”也成為可能。
怡鵬達推出的柔性輸送系統是實現柔性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穩定的輸送系統在產品上料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更多關于怡鵬達智能輸送系統請點擊:柔性輸送_柔性送料_智能裝配_柔性輸送_非標自動化-怡鵬達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