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4年,美的、格蘭仕、萬和、科龍等眾多佛山家電企業就已經加入智能家電聯盟“閃聯”,推出互聯互通標準。但時至今日,不同品牌的智能家電之間無法互聯互通的問題依然存在。閃聯為何一直沒發揮作用?智能家電市場全面爆發,谷歌、微軟、360等互聯網公司亦推出智能家電互聯互通標準,佛山智能家電企業何去何從?
由志高、美的等企業牽頭的全球首個云空調標準近日正式發布、2015年美的空調將全部裝上WIFI……今年以來,海爾、美的、長虹、TCL等家電巨頭陸續推出智能產品和操作系統,搶灘智能家居市場。然而,縱觀國內外家電市場,智能產品間無法兼容的問題阻礙了其廣泛進入普通市民家庭。
智能家居叫好不叫座
手機下載一個APP就能控制全屋家電,這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事情。目前,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均發布了自己的智能家電,搶灘智能家居市場。但事實上,智能家居產品只是叫好不叫座。早在幾年前就推出智能家居產品的廣東康寶電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星明就直言:“都是在吆喝,但實際上消費者接受起來非常難。”
“首先高昂的價格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其次消費者不可能全屋的家電都使用一個品牌,不同品牌間的兼容性問題成為智能家電最大的攔路虎。”家電行業觀察員劉步塵對記者表示,目前家電企業的積極性很高,但消費者并不埋單。只能在自家的產品之間互聯,這種智能沒有意義,因為消費者在手機里下載多個APP,和多拿幾個遙控器沒有任何區別。
都有標準等于沒有標準
事實上,早在2004年,為解決智能家電的互聯互通問題,創維、聯想、海信等八家企業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支持下成立閃聯信息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2006年,美的、萬和、格蘭仕、松本、天樂等12家順德企業加入。為何如今閃聯的作用微乎其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電業內人士聽到記者提及閃聯時吃驚地問:“你還記得閃聯?它現在可以說基本上是名存實亡。”他認為,當初發起的時候還是比較有前瞻性的,但目前基本只有聯想一家在運作,“每個企業都渴望自己的體系成為標準,搶占制高點”。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就在不久前,閃聯提出的六項國家標準獲國標委立項通過,目前閃聯主導和作為主要參與單位發布的國家標準已有8項。閃聯秘書長張維華告訴記者,目前閃聯的成員已經擴大到226家,包括韓國的三星和LG。
既然加入了閃聯,為何不使用共同的標準,還紛紛推出自己的標準?劉步塵認為,真正的原因在于這種標準非國家強制性標準,企業可以接受也不可以不接受,而中國企業之間則存在“面和心不和”的問題:“老怕對方比自己做得好,互相提防,不會真心合作。”
美的智能研究院工程師馮賢全表示,由于不同企業生產的工序和技術都有區別,若改標準一個企業的設備設施全都得變。
“都有標準其實是沒有標準。”張維華坦承,目前局面是比較混亂,大家都在推出自己的標準,希望別人跟在自己后面,尤其是大型的企業,根本不愿意使用其他企業的標準。
真正進入家庭尚需時日
企業界流傳一句話: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如今,互聯網企業谷歌、蘋果、小米、阿里巴巴也盯上智能家居這塊蛋糕,紛紛強勢跨界進入,做互聯互通的標準,一時間給國內家電企業不少壓力。
“如何打破智能家居最后的產品互聯問題,將成為企業占領行業發展先機的關鍵。”劉步塵表示,谷歌、蘋果這種科技型公司,擅長智能控制方面的研發,等他們的技術平臺做出來后,可延伸到家電、家居。“他們控制了產業鏈的最高端,國內企業互相不服,到時候卻很可能一擁而上全部用他們的標準。”
對于智能家電真正落地、進入普通市民家庭,劉步塵認為至少還需三年時間。張維華也表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奧維咨詢白電事業部副總經理何金明表示,雖然目前整個智能化家電的發展呈上升趨勢,但很多家電企業在智能家電方面還處于培育階段,價格高企和產品單一是最大的問題,零碎的智能化產品和完整的產品鏈還相差很遠。
如何解決互聯問題?張維華認為,這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牽頭和企業一起研發,僅靠閃聯一個聯盟的力量太薄弱了。“目前我們也在和以色列、韓國有關科研機構合作,引進他們的技術,希望企業能夠在競爭的基礎上,坐下來合作推出互聯標準,這樣受益的將是整個中國家電產業。”
深思考
除了標準互聯互通
技術、服務也要提高
如果互聯互通問題得到解決,智能家電大規模進入普通市民家庭是否指日可待?早幾年就推出智能家電的康寶目前銷售情況也并不理想。康寶副總經理蔡星明表示,經過幾年的市場驗證,他發現,除了標準問題,還要解決智能化家電怎樣進入百姓家庭的問題。“智能家電是有很高科技含量的東西,現在用這些廚電產品的都是年紀比較大的人,別說物聯網了,他們很多連智能手機、電腦都不會用,他們會買嗎?”
張維華也認為,除標準外目前智能家電落地尚存在技術和服務問題,“智能家電就跟智能手機一樣,使用前甚至需要培訓。消費者對它的期望值比較高,但實際上還需要建立網絡環境、找到相應菜單等一系列繁瑣的問題,消費者體驗之后反而覺得更麻煩。再加上產品的質量不夠穩定,經常需要修理的話,消費者體驗很差,下次不會再買。這些都導致智能家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