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環、智能手表、谷歌眼鏡……越來越多的可穿戴設備已來到我們身邊,但長時間供電成為一項挑戰。據悉,該校陳蘇課題組通過微流體紡絲技術創制出無紡布電極材料,成為為可穿戴設備供能的最佳選擇之一。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據陳蘇教授介紹,團隊將黑磷復合紡絲液,通過微流體紡絲技術,牽引、固化、熔合成黑磷微納復合纖維無紡布電極材料,具備高導電性、高能量密度、優異柔性超級電容器功能,可以集成到織物里,為可穿戴設備供能。
“微流體紡絲技術是在傳統濕法紡絲快速成型的基礎上,結合微流體技術的層流效應,制備出微米級纖維的技術,具有很多傳統紡絲技術所不具備的優勢,是一種無高壓電流、節能、安全且操作簡便的纖維制備技術。”該課題組武觀老師說,更特別的是,微流體紡絲技術可利用微流體的擴散和層流效應來控制紡絲液的組成和結構,通過模擬生物紡絲器的運作功能來制備出結構可調、排列規整的微纖維。微流體紡絲技術具有快速傳質傳熱、精確操控、易于并行放大、高度可控的連續化生產等特點因此被廣泛的應用到生物、醫療、能源、國防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