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新松機器人創始人兼總裁曲道奎直言不諱地說,目前能夠在市場上真正發揮作用的,還是工業機器人;至于最早發起的服務機器人,離真正成熟,還有很長的距離。
在曲道奎看來,盡管服務機器人已進入了廣大的消費者領域,但其未來技術、產業發展的路徑還很長;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服務機器人除了“看”和“說”之外,很多動作都無法完成。
“腦力超出了軀體,相當于’殘疾人’。”曲道奎說。
這并不是服務機器人第一次受到業內人士的冷淡對待了。此前,當獵豹公司發布了包括接待機器人在內的一系列產品后,前榮耀總裁、優點科技CEO劉江峰就對獵豹創始人傅盛表示“這些產品可能會很難賣”。
劉江峰的論據在于,這類產品目前并不能夠形成很好的用戶粘性,而且商業模式沒有形成很好的組織。
市場的悲觀論調只是一部分,更能夠代表行業變化的,是一些領頭公司的衰落。
7月底,自媒體“智東西”報道了服務機器人企業上海棠寶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棠寶機器人”)由于資金鏈斷裂被迫倒閉的新聞。在文中,棠寶機器人被稱為“國內第一批服務機器人生產廠商”。因此,這家公司的負面信息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行業的風向標。
盡管棠寶機器人創始人王明高很快回應稱,雖然公司現階段已經引入了投資人并進行了重組,業務和客戶服務、研發都在正常開展。但他也承認,自己“不幸掉進了一個坑,而且還不淺”。
像棠寶機器人這樣踩過坑的服務型機器人企業在過去幾年中并不是少數。前期的企業數量高速增長和行業市場的容量本身并不相符,這自然會形成泡沫,而一些本身發展出現問題的企業自然成為了被淘汰的那一批,即便是“第一批領頭公司”也不例外。
過度擴張,大熱必死
從過往的履歷上看,棠寶機器人的起步并不算差。
正式成立于2017年6月之前,棠寶機器人曾經是新三板上市企業棠棣信息下屬的一個機器人產品研發部門。在那個時候,棠寶機器人就已經獲得了國家相關部門的認證。
根據上述報道,2016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相關部門頒發了首批中國機器人產品認證證書,棠寶機器人的證書編號為001;到了2017年10月,棠寶機器人還在十九大會議中心提供了巡邏安保服務。
棠寶機器人的爆發,伴隨的是機器人行業的整體發展。在當時看來,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風口。
如雨后春筍般冒起的公司,也許不是都能夠出現在人民大會堂,但總是可以進駐到大大小小的購物廣場、或者政府機關之中。那是服務型機器人的黃金時代。
在機器人大潮下,投身其中的企業們也在擴展著自己的規模,希望在爆發期來臨前盡可能地積聚基礎。例如,棠寶機器人就在2017年和百度合作推出了定制化的產品,以及一些針對醫療行業的服務機器人,甚至有報道稱,棠寶機器人已經和建設銀行達成了業務合作。
小兵(化名)之前所任職銷售的一家服務機器人公司也在那個時候開始尋求銀行、金融等領域的合作機會。這家公司之前的產品大多數賣給的是餐廳和商鋪。“多進入一個領域,成功的機會就越多。”
對行業前景的樂觀態度,驅使著許多企業心甘情愿地擴張著自己的業務。這樣的好處在于,能夠找到盡可能多的市場,從而為自身贏得潛在的利潤空間。
不過,行業的走向最終和人們的預期走出了一條交叉線。2017年下半年開始,機器人行業開始退燒,國內眾多曾經活躍的初創公司也歸于沉寂。
在這個前提下,大力的擴張反而成為了企業們的累贅。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就曾經于2016年在公開場合提出過警告。他認為,在熱潮之下,機器人產業已呈現出投資過剩的隱憂,機器人企業要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對于棠寶機器人來說,多面出擊然而沒有帶來穩定收入的結果是,一旦股東公司經營情況出現混亂,它們就無法保持自我輸血能力,最終踏入深淵。
青島飛躍機器人CEO、中國自動化學會產業化處負責人宋云飛則認為:“一個創業公司不能想著什么環節都參與,又要搞研發,又要搞市場,又要搞銷售,精力很難兼顧。”
對于初創企業而言,進行擴張能夠帶來的好處之一是節省成本,提高價格競爭優勢。
然而與此同時,它們的人手往往相對有限,而機器人又是一個對技術專業化程度相對較高,人才相對短缺的產業。這意味著一旦公司把握不好不同業務之間的投入力度,讓不合適的人員負責相關業務,很容易會導致公司的發展失去平衡。
“比如我是一個搞科研的,那么創辦的公司自然也是科研型的,對于投標之類的就得一點點去學。如果非要去大力搞銷售,那么肯定要死掉。”宋云飛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小兵此前在公司負責的是面向一般商家的銷售。然而當上級交給他向銀行機構推銷產品的任務之后,他開始感到舉手無措。
“比如一些高端金融機構的項目,投標都有自己的步驟和要求,比如要有專門的計劃書等等,自己在這方面的經驗比較缺乏,因為一般商戶沒有那么多的要求,看到產品靠譜就會打款。”小兵說。
為此,他所在的企業對銷售團隊進行了相應的擴充,這帶來了額外的成本。然而產品的不足使得它們的銷量欠佳,最終這些投入的成本也沒能轉換成效益。
小兵雖然沒有直接接觸過棠寶機器人,但看到后者最近深陷泥潭的消息后,還是有些感慨,“像這種體量的公司,可能一下子走得太快,一步沒跟上也會出現問題。”
“這樣的問題其實不僅僅出現在機器人行業,像金立手機的危機,其實也是這個道理。”他說。
我有需求,你能解決嗎?
除了盲目擴張導致的后勁不足之外,服務型機器人企業的一個困境還來源于,市場的爆發實際上與需求并不同步。大量玩家的涌入,所造成的是市面上產品質量的參差不齊,滿足用戶需求更是無從談起。
小兵的老東家就是服務機器人大軍中的一員。那時候,位于深圳南山區的這家公司,所推出的產品和市面上的絕大多數服務型機器人沒有分別:一個擬人化的形象加上一套語音系統。現在看來,產品的技術并不復雜,近萬元的售價也不算便宜,但仍有不少商家愿意購買。一年下來,產品就賣出了過千臺。
“客戶很多都是一些餐廳或者商戶。”在推廣產品的過程中,小兵接觸過不少客戶,很多人的想法是,雖然不太清楚這些機器人產品的實際效果會是如何,但既然同行都在買,那么自己跟著買一臺總不會有大問題。
但到了2017年下半年,小兵發現自己家的產品不好賣了。他咨詢了幾位曾經的用戶,得到的回答都是:產品用處其實不大。
現在回過頭來,小兵認識到的最大教訓在于,他所在的公司是個不折不扣的“追風口”公司。
“基本上沒有搞明白餐廳或者商戶需要的是什么類型的產品,看到市場都在做,就一起進去做。”小兵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一臺機器人,只能在柜臺前唱幾首歌,說幾句話;然而根本無法和顧客形成互動,這樣的產品根本不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
深圳銳曼機器人CEO高子慶同樣認為,當初進入這個行業,行業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讓用戶認識到自己的產品是有用的。
“機器人的核心價值在于主動閱讀環境和提供服務的能力。”高子慶說,在包括酒店、辦事大廳等地區,其實原有的電腦和數據庫就能提供一定的自助服務;如果服務機器人產品沒有辦法超越這些機器,那么肯定無法提供價值。
他舉例說:“機器人如果能做到當用戶進入一個場所的時候,主動走上去為用戶提供信息,就能夠提升效率;這是和電腦自助系統的本質區別。”
實際上,行業的市場需求并非不存在。艾媒咨詢此前發布的《2018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專題研究報告》估計,2018-2020年期間,專業服務機器人銷售量會增加到1210萬臺;到2020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年銷售額將超過300億元。
現在的問題在于,這個要求已經將很多機器人產品拒之門外。如果一臺機器人需要在公共場合能夠自如走動,需要在控制器、驅動器、減速器等部件都做到足夠精確。這是很多企業所缺乏的。
“并不是說市場沒有需求,而是要看產品從性能和價格上能不能滿足市場。”深圳一家投資機構的合伙人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他認為,本質上看,服務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都屬于生產力工具,在整體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產品的本身價值也不復存在,“對于一家餐廳來說,花上萬塊買上一臺機器放在店門前,結果只能唱歌跳舞,那還不如請個員工來發廣告見效快。”
這名合伙人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在市場發展的早期,他也曾經關注過一些項目,但最終沒有投進去;至于現在,他已經暫時停止了對于服務機器人的關注。
“在需求沒有被很好地解決之前,這個領域就是個坑。”他表示。
轉機開始出現
在需求尚未完全打開的情況下,對于還在市場上堅持的企業而言,找到一個穩定的市場來切入,才是現階段比較重要的一件事情。
成立于2013年的優地科技是來自深圳的一家服務機器人企業,創始團隊主要來自于UT斯達康。最早的時候,他們從事的是無人駕駛方面的業務,并曾經為英偉達提供過無人駕駛方案,2015年底開始,公司開始進入服務機器人行業。
UT斯達康的背景,使得優地科技的創始團隊更加關注行業級市場,而不是簡單的To C方向。這為他們的機器人業務確定了整體的大方向。
“最早的時候我們找了幾個場景,分別是醫院、餐廳、賓館和KTV,我們首先在醫院落地了一段時間,機器人的作用是在門診部大樓和住院部大樓進行藥品配送的工作,實際效率是不錯的。”優地科技副總裁兼COO劉大志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但團隊還是很快發現了這個市場方向的一些問題。劉大志表示,相比于一般意義上的商業機構,像醫院這樣的事業單位,對于引入項目的決策機制響應相對較慢,流程也相對長;另外,它們對于產品的定制化要求也相當高。
“這樣會使得企業很難將自身的技術聚焦,相比而言,我們更希望做通用的平臺。”劉大志認為,這樣更有利于滿足市場的需求。
之后,優地科技開始將產品面向商業服務場所大力推廣。它們目前主打的產品“優小妹”已經開始在一些商業所承擔了菜品、零食、物品等在樓內的運輸,以及為顧客引路等工作。
下一個階段,優地科技開始將目光放到了室外。按照劉大志的說法,他們之后的產品會更加像一輛無人遙控汽車,來提供室外的短距離配送服務。
7月25日,美團發布無人配送開放平臺,將自動駕駛技術落地到外賣等配送場景上。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美團已經開始測試類似的服務,所承擔配送服務的是包括送遞機器人、無人配送車在內的一些服務型機器人。
為了推動這個計劃,美團還搭載了一個平臺,吸納政府、高校、企業三方,以解決技術研發、生產、落地,甚至訂立行業標準和法規問題。
優地科技是第一批加入到平臺的企業。上文所提到的,外表類似無人遙控車的機器人產品,就會在未來扮演著短途外賣配送的角色。
某種意義上說,和美團這樣的企業合作,為此前苦于落地緩慢的機器人企業帶來了更加廣闊的使用場景和落地渠道。這也為它們的發展稍稍鋪平了道路。
目前來看,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趨勢逃不開機器人大行業的整體波瀾。在早期的的野蠻生長之后,回歸理性的企業們需要再次找到方向。一個可以肯定的事實是,探索,將會是行業下一個階段的常態。
不過,在動蕩之后,業內人士依舊保持著樂觀的心態。
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宋云飛看到,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開始關注到機器人行業的重新發展,并且投入了不少資源,這會給整個行業產生帶動作用。
“沒有信心的都離場了,智能機器人的冬天過去了,現在算是春天的開始。”宋云飛告訴界面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