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2017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連續五年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記者近期在粵閩魯等地招聘會上看到,許多招聘機器人維護、操作、編程的崗位,月起薪都在4000元至6000元,高至二三萬元,雖是“急招”“急聘”,但不少企業仍空手而歸。
教育部、人社部與工信部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中預測,到2020年我國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到300萬,到2025年,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到450萬。
要求高 會編程還得懂外語
“有一名工人第一天上班就把一個價值40萬元的刀頭弄斷了。工人的技術水平達不到機器和企業要求,已經嚴重阻礙了企業發展。”東莞市恩盛機械模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專精制作及超精密加工的制造工廠,過去十年,總經理鄔彬沒有被技術升級難倒,現在卻為招工一籌莫展。
晉江龍峰紡織公司從2011年開始試點機器換人,新增的2000多臺設備都屬于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操作設備都有PC端,操作指令都有英文,操作工人至少要認識一些紡織英文單詞,會編程、設計等,有的還需要懂一些日語。”公司副總經理衛巍感嘆,“這樣的工人太難招了。”
“機器換人不是簡單把人換下,而是換上更高技能水平的人。”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工業4.0研究所所長王喜文認為,高技能勞動者稀缺已成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攔路虎。
崗位空 畢業生寧可跑銷售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認為,勞動力技能提升進程受到產業環境、教育制度、薪酬體系、社會傳統等多方面的影響,“目前合格技工總量少,招聘自然不易”。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占人力資源總數不到10%,特別是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人才當中具有研究生學歷高技能人才僅占總數的2%。
記者調查發現,一方面高技能人才本身就稀缺,另一方面,一些高技能人才投身一線崗位的意愿較低。泉州輕工職業學院輕紡工程系的應屆畢業生王小福告訴記者,不少同學寧可穿西裝打領帶去跑銷售,也不愿意進車間當工人,他們覺得工人雖然現在“能賺點”,但未來“沒前途”。
補缺口 改革職業教育勢在必行
為配合《中國制造2025》,有關部門制定目標,到2020年,制造業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要達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8%左右。蘇海南認為,當前大多職業院校的教育方法與課程設置無法適應“工業4.0”時代的需求,改革勢在必行。
浙江師范大學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張力躍認為,樹立青年技工職業歸屬感也是擴大高技能勞動力人群重要一環。初中畢業就來到東莞市技師學院學習的陳曉鋒也考取了本科學歷和德國IHK職業資格證書,現在在生產線上操作最先進的放電機。“要操作這些尖端的設備,必須有相當的文化功底。我看的書和圖紙有一部分是外文的,我必須加倍努力。我想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在這個崗位上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