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艘在航海中盲目前行的帆船而言,任何方向的風都有可能是逆風!縱觀經濟生活的各行各業,是否正在健康有序地發展?是否保證高效持久地繁榮?能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體系,能否在國際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如今,呈現燎原之勢的儀器產業依舊存在一場良心與實力的“拷問”。
得益于經濟結構加速轉型、節能產業的升級調整,宏觀調控加之市場干預,剛剛過去的上半年,國家經濟GDP以同比6%的增長態勢公布于眾。國民經濟實力持續式增強,為企業運營創造了前無未有的商業“溫床”,市場所喜愛的“黑馬”品牌,如華為、阿里巴巴等更加清晰的認識到打造自有知識產權的國家標準十分重要,將會是衡量產品質量的一把力尺,將會成為一個品牌唱響國際市場的最佳籌碼。
對比而言,諸如聚光科技、大連依利特、海光儀器、天瑞儀器、上海沛歐儀器等眾多國產儀器同樣積極參加產業標準修訂與調整工作,將市場“實戰”經驗與科學專業理論相結合,《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儀 元素分析儀》等三項國標、《全(半)自動凱氏定氮儀》、《質譜儀通用規范》、《分析儀器的工作要求》依次順應市場呼吁而至。
很長時間以來,固有思維模式表明,行業標準,如何規范,如何有效的推進,以國家標準委、工信部等部門扮演著上層建筑的高瞻遠矚職能,而業內名企、優質品牌積極參與,進而率先占領重要標準制高點,是對自身市場、技術的深入透析與行業知名度、品牌影響力的有力回饋。
正因為如此,以聚光科技、天瑞儀器為代表的國產儀器新品研發、市場開拓、服務精進、并購擴張正以“勢如破竹,千軍披靡”之勢,穩扎實打,步步為贏。可以想象的是,以“首個、第一”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率先制定、率先推向市場與率先在市場受益將會使行業觀戰者望其項背。
縱觀目前儀器產業標準現狀,僅2017年工業部三批次國家標準分析,著重聚焦產業技術性標準、儀器分析方法標準、操作規范規則標準。政府部門在轉化觀念的同時,企業聯盟標準制定者就更重視“采標率”,摒棄產業標準僅是幾個行業大咖的“壟斷”標準,更應是產業普遍受益、可應用、大力稱贊的切實標準。
誠然,鑄造一個可以在國際上叫響的產業標準、國家標準任重道遠。國產品牌企業更應扛起產業重責,發展使命,在標準產生的效益、運行的制度、知識產權的眾多領域深入探索。同時,伴隨著中小企業的日益崛起,儀器產業的“揚帆起航”必然少不了中小企業精進的技術研發、在標準化建設方面的大膽嘗試。
不僅如此,倘若在完善法律法規、強化標準制定研討會交流、給予具備創新因子的微型企業更大的資金扶持、借鑒標準化實施的成功經驗,讓每一次標準制定公開、透明、具有廣泛代表性。在此過程中,儀器品牌積極參與產業標準制定,實為“雙贏之措”,“智慧之舉”。與此同時,將進一步助推我國在產業標準化建設之路上將會收獲更加斐然的成績,在國際標準市場上掌握更多的自主話語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