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智能硬件的熱潮已經逐漸褪去,但這也給了投資人和創業者們重新思考這個行業的機會?,F在,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將眼光更多地放在了行業之中,更關注產業鏈上的每個鏈條如何更好地相互結合。
隨著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智能化的浪潮早已沖破傳統的邊界,輻射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這是一個每名消費者都會感到幸福的時代。但智能硬件的定義絕不只是加上一個手機app那么簡單。實際上,這是一場智能為先和體驗為先的較量。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今年中國智能硬件市場增速將達到21.2%,至2018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000至5000億元。雖然市場大趨勢下智能硬件勢如破竹,但業界對智能硬件前景的褒貶不一,如今,智能硬件的創業者已經所剩無多,倒閉、裁員、轉型成為近一段時間的代名詞。
而想打造一款成功的智能硬件絕非易事,從供應鏈到工業設計,到云端服務,到智能算法,再到抵達消費者,每一環節都是一大挑戰。智能硬件的核心仍然是硬件產品,產品是用戶購買的動機、是滿足用戶需求的基礎,因此做好產品還是首要任務;而未來的產品無聯網不智能,所以連接是智能化的第一步;而能夠讓用戶產生粘性的,是內容核服務的持續完善。
在智能硬件設計過程中,為了優化性能達到極致,公司往往會花大量時間在連接器、天線等非標準的元器件上進行探索,由于資源的分散,這些過程往往會比較長,這就導致了時機的流失。要解決這個問題,初創企業和傳統企業在產品調試等方面采取合作,會是一個解決方法。
在智能硬件行業回歸冷靜后,下一個突破點也成為了投資人們關注的方面。
硬件創業加速器深創谷的聯合創始人徐家斌表示,智能硬件之所以陷入瓶頸,根本原因在于產品未能提升效率,因此形成了偽需求。他的觀點是,之后,智能硬件需要與人工智能更好地結合,在產品整體中形成邏輯閉環。
另外,隨著我國智能手機的發展,對于未來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拓展,從設備基礎、使用習慣,甚至消費者生活方式等方面打下了基礎。得益于市場上逐漸增多的智能可穿戴設備,以及在消費者中的普及,我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會不斷擴大。
總體而言,不管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傳統企業,目前最根本的還是要緊緊結合消費者體驗,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先從底層入手,打造好眾人拍手稱贊的產品。只有把產品體驗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上時,才能讓用戶深切感受到智能讓生活變得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