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振興實體經濟、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智能制造已成為今年兩會上的熱詞。然而,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尚有許多差距,比如:存在核心智能部件與整機發展不同步、產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與國外差距較大、重要基礎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高等問題。這既需要政府發揮引導作用,完善產業創新體系,更需要企業發揮創新主體的作用,實現向智能制造的華麗轉身。
知易行難。發展智能制造,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實打實的做出來。目前,國外“四大家族”(庫卡、ABB、發那科和安川)占據全球6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研發上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國產廠商還沒有叫陣“四大家族”的實力。如何迎頭趕上,這是對企業家戰略眼光和勇氣的考驗。
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國錢多,無論是中國游客還是中國企業,在海外都是“買買買”。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家電企業海外并購已成為一種熱潮。去年,美的花了300億購買了德國庫卡公司,一時間眾說紛紜。是拿來主義,還是自己埋頭苦干?對外收購和自主研發都是實現技術積累的常用手段,選擇一條適合自己企業的道路是關鍵。但能否通過收購擁有核心技術,能否實現“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才是根本。否則大把的銀子打了水漂,豈不悲哉。
需要指出的是,格力能夠敢于向這些巨頭“叫板”,敢于亮劍,本身就是一種勝利。事實上,格力僅用四年時間,就實現了自動化機器人、工業智能生產線、精密機床等職能制造設備的自主創新。目前,格力已自主研發近100種自動化產品,覆蓋了工業機器人、智能AGV、注塑機械手等10多個領域,擁有20多項設計專利。這種務實的企業風格,在當前這個浮躁的社會中,難能可貴。
制造業是供給側改革的“主戰場”,智能裝備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殺手锏”。我們期待,今后我國有更多的格力、更多的董明珠加入到智能制造的產業升級中,重塑我國制造業競爭優勢。